校门口的那场争执,被围观学生拍下视频上传网络时,谁也没想到会掀起一场关于亲情与法律的飓风。河南某中学门前,一对衣着朴素的中年夫妇拦住了正要放学的高三学生谢浩男,女人抹着眼泪说"养你12年花了28万",男人则直接掏出一沓票据要求"按年折算"。镜头里少年错愕的表情,瞬间戳中了千万网友的神经。
当#养父母索要抚养费#冲上热搜榜首,舆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。支持者搬出《民法典》第1111条,强调养子女对抚养人确有赡养义务;反对者则晒出谢浩男小学时穿着破旧校服的照片,质疑"既然选择收养,为什么要把账算到小数点后两位?"更戏剧性的是,有知情人士爆料这对夫妇当年收养时曾领过3万元政府补贴,而谢浩男生母每月其实支付过600元生活费。
法律条文在人情面前突然显得格外苍白。有律师算过一笔账:如果法院支持抚养费诉求,按河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,12年抚养成本约21.6万,但扣除已收取的费用后,实际可主张金额可能不足10万。而心理学专家指出,公开讨债式追索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终身创伤,这种伤害远非金钱能衡量。
深挖这对养父母的背景,会发现故事另有隐情。丈夫张建国五年前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,妻子李红梅在纺织厂月薪仅2800元,他们亲生子患有的先天性心脏病今年突然恶化。社区工作人员透露,夫妻俩近半年跑过七八家公益机构求助,被拒理由都是"不符合贫困认定标准"。当生存压力突破临界点,那沓皱巴巴的学费收据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。
谢浩男班主任的讲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。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奖学金,但养父母从未出席过家长会。有次家访时发现,他的卧室是用阳台改造的,书桌上贴着"考上大学就能离开"的便利贴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生母王某兰其实住在同城,却因再婚丈夫反对,始终没接回孩子。
事件在教育局介入后出现转机。某民办高校主动提出全额资助谢浩男大学学费,条件是毕业后回乡工作五年;妇联为养父母家申请到每月2000元特殊补助;还有网红公司开出百万年薪要签下当事人做直播。但这些"解决方案"都回避了核心问题:当养育变成一场精确到元的交易,亲情该安放在等式的哪一端?
最新消息是双方达成了秘密协议。谢浩男搬进了学校宿舍,养父母撤回了诉讼请求。有邻居看见李红梅连续三天站在校门口梧桐树下,但再没拦过那个穿蓝校服的身影。或许真如社会学教授所言,这个时代最奢侈的,不是原谅也不是补偿,而是给伤痛留出沉默的空间。
在郑州某律所的档案柜里,这份没走到庭审阶段的特殊案件,最终被归类为"情感纠纷调解案例"。而社交媒体上,那个点击量破亿的视频下方,最高赞评论写着:"我们计较的从来不是钱,是被当成ATM机的18岁青春。"
对此你们怎么看,欢迎评论区留言